紅薏仁為高蛋白質含量之穀類,國產糙薏仁之紅色種皮是含薏仁酯最多的地方,富含維生素B群、鈣、鉀、鐵等礦物質。
根據營養分析,薏仁含有醣類、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鉀、鈣、鐵等營養素。若與米來比較,薏仁所含的蛋白質約為米的兩倍,膳食纖維則為米的兩倍以上,鐵質約米的三倍以上,因此營養素含量相當豐富。
市面上販售的薏仁,多為大顆粒、顏色較白的薏仁,而不是糙薏仁,由於這些薏仁已除掉麩皮,內含的有效成分就會降低,尤其一些進口的薏仁只有少數是糙薏仁,大部分是白薏仁、珍珠薏仁。進口薏仁品質不一,若儲存不當,易遭黃麴毒素汙染,反而可能產生有害物質,所以應多選購本省所產的糙薏仁,不僅含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品質也較佳。
薏仁是四神湯的材料之一,平日正餐時也可以加入粥來食用,或者用來燉排骨。另外,薏仁可以和綠豆、紅豆或山藥一起煮,也是好吃,又兼具食療功效的餐後點心。目前薏仁有磨成粉狀的市售產品,平日可以將薏仁先用溫水拌勻,然後加入牛奶或優酪乳一起飲用,如此就可以常常食用,達到預防保健的功效。
薏仁播種前需先施灑基肥調整土質,並可利用整地將肥料帶入土壤中,藉此達到薏仁養分吸收最好效果,接著就是播種,目前本會薏仁產銷班第3班還是以人工方式進行播種的作業,播種後約45天需進行追肥、中耕作業,並利用中耕將肥料帶入土壤中,以便薏仁吸收肥料養分,播種後約70天就陸續開花結果,播種後約90天再依薏仁生長情形,進行二次追肥,播種後約120天就可進行收割作業。
蕎麥(Buckwheat)為蓼科(Polygonaceae)蕎麥屬(Fagopyrium)雙子葉植物,原產於貝加爾湖一帶,中世紀以後由亞細亞或蘇聯平原流傳至歐洲及經由喜瑪拉雅山脈傳至印度。種實主要供人類食用,或作為芽菜、蔬菜用,亦為綠肥、飼料或蜜源植物等。
台灣蕎麥之栽培,始源於日據時代。自日本引進種原,於南投縣竹山鎮一帶種植。二次世界大戰後,蕎麥栽培地區擴展至彰化縣二林鎮、竹塘鄉一帶,栽培的品種有高砂種及豐田一號。主要用途為二期稻作後撒播田間,作為冬季裡作綠肥。蕎麥含有多種藥用、保健的重要成分,例如:維他命B1、B2、維他命E、膽鹼素、泛酸及菸鹼酸;另含有令人注目的水楊酸、N-水楊酸叉替水楊酸胺、4-羥基苯甲胺、芸香苷等,皆是蕎麥以健康食品為號召,成為具競爭能力作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