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斗社區理事長 莊清董
三十幾年前的豔陽夏日,蟬鳴唧唧,與夏日南風共譜輕快悅耳的交響樂,彷彿是西斗社區豐收季節的序曲!農忙時分,貨車一部部進進出出,農機引擎車一台台穿梭在鄉間小路,果園裡男女老少忙得不亦樂乎,整個社區瀰漫著香氣馥郁的葡萄氣味。午後偶而出現的雷陣雨,居民頂著風雨也得趕緊搶收,每個人濕涔涔的衣衫分不出是雨水還是汗水,此時所交織的酸甜苦樂都是為了能有好收成。
以下世居此地耆老莊東烈先生口述:「回憶起民國53年前期社區以椪柑、柳丁為主要農物,當時永靖苗商邱深江(阿江伯)幫社區果農技術指導,情誼匪淺,後因柳丁採收成果每況愈下,於是阿江伯引進釀酒葡萄品種「金香」枝枒(插枝萌芽),分送予社區 4 戶人家,即莊秋、莊甲、莊裕謙、張水順等人。種植初期因成品加工失敗,後由商人以每公斤6元收購,每公頃可收 5~6 萬公斤,以竹微仔欖上台北菸酒公賣局酒廠;民國67年公賣局將葡萄酒類移至南投酒廠生產,由公賣局南投酒廠與果農契作統一分配收購。由於西斗社區的土壤與氣候適合金香葡萄生長,加上有濁水溪豐富水源灌溉下,種植出來的葡萄品質好、產量高,果農遂紛紛改種金香葡萄,使西斗里成為「金香葡萄」的發源地與主要產地。勤儉的果農不浪費每一粒葡萄,將次級的葡萄加工、醃製、發酵、蒸餾、研發出香醇葡萄酒,舉凡種植葡萄的人家就有葡萄酒,使得「西斗製」風靡整個台灣地區,創造出傲人的經濟奇蹟。惟民國86年,因與公賣局契作期滿,其不再收購二林葡萄。
然而,西斗社區居民總是能化危機為轉機,嘗試種植不同水果,現有巨峰葡萄、紅龍果、鳳梨釋迦等水果,果農秉持著前人釀酒技術加以研發釀製香純多樣化的水果酒類,開發當地資源,發展農業精緻休閒化,申請合法化酒莊,例如「鵬群頂酒莊」、「清驛泉酒莊」、「金玉湖酒莊」、「蘭輝農產行」、「金鴻勝酒莊」、「益長酒莊」、「秉森酒莊」、「明記酒莊」、「戀戀葡萄園」…等,佔全鎮 5 成的酒莊數量,再次擦亮「西斗製」招牌,使其重新發光發熱,也成社區一大特色。西斗社區位於彰化縣斗苑休閒農業區內,二林鎮農會台灣酒窖遊客服務中心也設立於此,與社區內「鹿世界觀光牧場」一同帶來觀光人潮與錢潮,讓本社區進入休閒農業發展之外,又不失典型農業社區的淳樸風情!
西斗所轄原含原斗街市一帶,其後因「新結庄」(今原斗)興起,人口驟增,遂獨立為原斗里,原「丈八斗派出所」及「丈八斗國小」同時改名為「原斗派出所」及「原斗國小」。西斗里計有丈八斗、八間仔、濁水膏堀仔、頭前埔等四大聚落,其中丈八斗為早期閩人入墾村落,八間仔及濁水膏堀仔、頭前埔為民初由桃、竹舊地區客籍人士入墾而逐漸形成聚落。西斗社區總面積 1.9 平方公里,計10鄰,人口共有 319 戶(1307人),融合閩南與客家兩大族群,可謂人文薈萃、地靈人傑。西斗社區發展協會組織目前有三部份:守望相助隊、媽媽土風舞班與社區志工隊,近期將開立農村再生關懷班、槌球隊等等。居民合作團結,共同創造美麗新家園,幸福快樂且永續經營的社區,一同邁向「活力、希望」之理想「萄」花源!
東勢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陳志園
一、社區位置
東勢里位於原斗之東北,西界大永,東與埤頭鄉接壤,面積約6.6平方公里,計9鄰,284戶,1385人,嘉慶17年設「東勢柵庄隸屬深耕堡」,光緒時改制後被合併,至民國35年再獨立為東勢里,分為東勢庄、面前崙仔二大聚落。
二、社區產業
(1) 寄接梨(豐水梨):面積約15公頃,盛產期端午節前後。
寄接梨產銷班長陳水順說:「二林有濁水溪肥沃土壤,地下水源豐沛;日光充足,平均每天比高山多半小時,果樹光合作用更好;最重要的是,沒有颱風、大雨嚴重天災,產量與品質讓人滿意。每台斤平均價格可達80元,高品質的更上看100元,大部分採自產自銷,利用宅配方式經營,許多老客戶只要吃過就會上癮,二林豐水梨在消費市場中已建立好口碑。」
(2) 巨峰葡萄:面積約12公頃,盛產期6月及12月。
(3) 紅龍果:面積約10公頃,盛產期6月至11月。
(4) 稻作:面積約150公頃。
三、社區班隊
(1) 二胡班
東勢社區的年輕人多往都市發展,使得區內老年人占半數以上,白天於農田忙碌,晚上閒著無聊只能看電視、發呆。社區前理事長陳水順先生不忍老年人日夜孤獨,遂號召大家到活動中心聚會,並邀請二胡老師指導居民拉「二胡」。因初學者拉出「咿咿呀呀」的弦音吵雜難聽,有班員突發奇想以汽車機油濾清器、竹筒當共鳴器改裝二胡,降低二胡練習聲音,效果很好。
經過多年來的練習,班員不需琴譜也能拉出好幾首臺灣民謠,曲曲動聽,班員說:「練習二胡後,生活更有趣,表演給孫子聽,孫子也開心的說:『阿公好棒!』」。
(2) 環保義工隊
自現任社區理事長陳吉信先生接任以來,為打造社區清新環境,積極推動環境清潔工作,定期動員環保義工執行社區環境維護及綠美化工作,今年本社區更獲選執行「彰化縣六星級環保社區補助計畫」,深受上級機關與社區居民肯定。
(3) 其他班隊
社區守望相助隊、愛心志工隊。
四、未來社區發展規劃
(1) 參加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訓練,凝聚社區共識,而後提出「農村再生計畫」,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發展願景。
(2) 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關懷社區老人,提供老人社區化之預防照護服務。
(3) 舉辦各種健康講座,例如:健康飲食、健康管理、醫療保健、健康操等,守護社區居民健康。
五、結語
東勢社區於85年1月成立發展協會,以促進社區發展,增進居民福利為宗旨。成立以來陸續組成環保義工隊、二胡班、守望相助隊、愛心志工等班隊,感謝平時在社區各個角落默默耕耘、付出的一群人,因為有您的參與與投入讓社區更好也更有活力,也特別感謝二林鎮農會長期以來補助社區辦理節慶活動所需經費,使社區活動得以推展,再次感謝您。
東興社區里長 許源祈
蛻變中的東興社區,回顧20年前通往東興里(東興社區)主要道路是二條鄉間小道,東興里位於二林鎮公所的對面約一公里的路程、東鄰興華里、西接南光里、南鄰香田、外竹二里、北鄰後厝里為界、全里的面積約3.8平方公里。以居住而言分為犁頭厝與番社兩大聚落,清嘉慶十七年設「深耕堡犁頭厝庄」,日據明治39年改棣二林下堡犁頭厝庄,民國35年始改稱【東興里】。
因當時幾乎都是從桃、竹、苗客籍族群遷入,形成閩客二個族群定居,生活上相處很融洽,犁頭厝的東邊以河洛人居住、西邊以客家人居住;番社則分為上番社、下番社,都是以客家人居住。當時政府單位還沒推動社區發展的建設,以致於社區產業的發展並不快速,當地的居民都以務農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乎可說整日都是在農田裡忙著農作,民國70年代是金香葡葡產業全盛時期,整個村里幾乎都有栽種,尤其是每年的6、7月採收時期,每日清晨5點多,都可以聽到家家戶戶的爬山虎(一種農業運輸工具)發動的聲音,因與南投酒廠契作,忙碌的二個月採收期,也帶來了家家戶戶穩定的收入,也建造一棟一棟的樓房。
東興社區主要的特色產業:葡萄、寄接梨、水稻、客家美食等。目前以栽種果樹為主-葡萄(巨峰、蜜紅、黑后葡萄)、茂谷、柳橙、桶橘、紅龍果、水稻、蔬菜、草皮的培植栽種。農會輔導的果樹產銷班第一班以金鑽葡萄為主、第二班以高接梨為主。皆由張榮林先生導入ISO國際品質作業標準規範管理,可說是品質掛保證的水果。
東興社區目前仍有些農地以種水稻為主,惟有些農地位於都市計劃區,配合鎮內的開發建設,建商紛紛購地,蓋起了高樓大廈,以往一眼望去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田美景已不復見,兒時童玩的回憶只能留在腦海裡回憶,在東興社區以客家人居多,所以客家美食—麻糬、菜包可說是客家美食的最佳代表。
在里長及社區發展協會成員,將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融入其中,打造了社區綠美化的空間,讓里民多了很多休閒遊憩的地方,尤其是二林鎮公所 (第十二公墓) 整建後,於去年(99)年10月啟用後,原本此地一片荒亂的環境,經過規劃,讓居民在生活品質提升很多,歡迎大家一起來走訪。
後厝社區理事長 謝志田
後厝社區發展協會於95年10月成立,在故前里長謝金福先生及里民大家共襄盛舉努力之下創立出,為了延續故前里長愛護居民、愛這一片土地的精神積極下,由第一、二屆理事長謝世欽先生及多位理、監事用心帶領。
後厝社區位於二林鎮市中心東方約一公里處,地廣約2平方公里、住戶約1081戶、人口約3787人,計有18鄰。本社區分為後厝仔、金瓜寮兩大庄頭,後厝仔以客家族群為多數,信仰中心是廣福宮,居民多以務農為主,農作物有葡萄、金桔、紅龍果、檸檬、稻米……….等等,金瓜寮由於都市計畫的關係一些道路逐漸形成,而市街連成一氣形成商圈成為都市型社區,也搬遷入許多居民,居民休閒、聚會場所多以至王宮、福德宮為主。
自社區成立以來承蒙彰化縣政府、地方公所、農會努力的輔導,居民熱烈的參與,社區組織現有:長壽俱樂部(第一屆會長謝戊己)、土風舞班(指導老師:朱素珍)、太極拳班(指導老師:洪文章)-歌唱班(指導老師:謝鴻基)、農會家政班-果樹產銷班2班、手工藝班、環保志工…..等等班隊。特別感謝社區的指導老師不計酬勞及用心努力才能讓社區班隊一直延續下去,也讓居民有更多的休閒娛樂。
更感謝二林鎮農會輔導及農會指導員的協助研提計劃,讓社區媽媽有機會能訓練出另一個專長,也因此後厝社區能在100年度參加行政院農委會「100年創新農村社區人文發展競賽」關懷社區組執行成效得到優等獎,讓社區感到無比的光榮,未來社區更要進一步朝向多元計畫邁進。
希望能在農村再生計畫之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建設、個別宅院整建、產業活化、文化保存、活用及生態保育等理念下,整個社區居民都能動起來讓後厝社區成為模範福利社區傳承給下一代,期待創造一個美麗的環境,成為社區居民的好朋友,以熱忱、積極、禮貌、效率的態度,做對的事情,也把事情做對,凝聚社區意識,努力推動社區發展工作,達成社區永續經營之長程目標。
香田社區理事長 陳麗梅
在文化創意與社區美學逐漸受到重視的今日,社區產業的議題已是無可忽略的社會潮流;不論社區營造或社區產業,其實都關係到基本的生活觀念,以及對生命更高層次的追求與提昇。而這種追尋提昇,唯有從高的知識殿堂回歸到日常生活,從個人欣賞推進到社區的感染性,才能形塑出整體的環境氛圍,累積扎實的公民素養及文化底蘊。
社區中因人口外流使得人口結構日趨高齡化,地方產業發展停滯,傳統文化活動亦消退,致使社區活力減退,有鑑於此;本會輔導香田社區做農村社區人文發展計畫,香田里位於二林市街正南方,東接外竹,西連廣興,南與竹塘永安農場為界,海拔十七公尺,全里面積約四.二平方公里,人口計三六一戶一七0七人
香田於嘉慶十七年設「二林下堡竹圍仔庄」,光復後再改為「二林鎮香田里」;所轄分為番仔田庄、竹圍仔庄、西勢仔庄、及崁頂等四大聚落。香田社區主要產業有水稻、蕎麥,大蒜等。
香田社區因水質與氣候的關係,成為台灣唯一產蕎麥的地方,蕎麥最早於日治時代由日本人引進,在早春與晚秋兩期稻作結束後,農民將蕎麥種子,撒在農田裡,每年約11月底12月初沿著二林的儒林路來到了香田社區,一片、一片彷彿雪花般覆蓋於大地,編織成秋天裡最美麗白色蕎麥花海,讓人不時駐足欣賞,流連忘返。
蕎麥用途很多且含有很高的營養成分,磨成蕎麥粉後,加入紅薏仁粉或牛奶,混合之後好喝不在話下,也可製作成蕎麥麵及蕎麥饅頭等,香田里的蕎麥婆婆則是最佳的代言人;不管是蕎麥涼麵與饅頭等,風味絕佳保證讓你讚不絕口!
台灣各地皆有栽培,其中彰化縣擁有即大面積栽培,在香田也是相當重要之產物,國產蒜頭品質優良,蒜香辛辣味濃,適合國人口味,向為國人所喜好偏愛,為進口蒜頭所不及。時值國產新蒜上市季節,物美價廉,敬請國人多加購貯享用,每日一蒜,永保健壯。
香田社區大多數的田地仍以種水稻為主,面積約160公頃,每年以兩穫(二期)耕作稻米。引用濁水溪流域河水灌溉栽種、米粒美味外觀飽滿明亮、透明度高,米飯在口中散發甘美清香、Q軟好吃做為壽司也非常適合。
香田社區於日據時代時位於二林鎮與田中鎮間,且因台糖需載送二林生產之甘蔗至田中、故於香田社區內設置車站,使得二林生產之甘蔗可以運輸至田中,再由田中站經由長途火車往北送至台北、往南送至高雄,台糖所設置火車除了載送甘蔗之外亦有搭載乘客。香田社區車站分支亦有往芳苑方面載送甘蔗,端看此情形台糖當時所建設之鐵路讓香田附近居民得到相當的利益及方便性。售票亭因荒癈,經農會輔導之計畫修繕重整、將社區公園、褪色之水泥牆等加以綠美化,期能透過計畫打造健康活力;美麗新社區。
梅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吳一明
梅芳里位於本鎮東北角,轄下有本庄、溪底、豬仔寮三個聚落,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海拔17公尺,計14鄰約308戶,1476人,始設置於嘉慶17年為「二林上堡,桃仔崙庄」,至光緒33年改為二林街塗仔崙庄,至民國35年改制為梅芳里至今。梅芳社區是個典型的農村社區,居民大都以務農為主,在農作物上又以韭菜花與水稻為主,其中韭菜花更是梅芳的代表,許多人兒時的記憶,家庭經濟的來源,年長者的朋友。
1、塗仔崙庄
塗仔崙庄地名源於拓墾之初先民橫亙於該村東西走向之帶狀砂丘南側下營屋而居而得名。又因原名桃仔崙,塗仔崙由來係吳姓先民在螺溪(舊濁水溪)之畔化荒蕪於沙崙之辳,而建塗仔崙,本庄之拓墾亦與吳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相傳早在元朝末年吳氏先祖肇基公原居於福建泉州南安縣黃龍之地,至明洪武二年遷晉江岱陽錫坑鄉,其三房潯陽公之部份後代於清初遷台定居塗仔崙,開發至今約230餘年。
塗仔崙之道路及排水系統係於社區發展建設完成,並於近年列入社區後續更新而有今貌。因太平路為通往二林之要道,對外交通方便,潛力無窮。
2、溪底庄
溪底庄位於梅芳里西南方,隔泉成圳與塗仔崙接壤,面積0.5平方公里,屬梅芳里第11鄰,居民約35戶173人,居民亦多務農為業,因居全村地勢低漥為昔日舊濁水溪支流河床,故稱為溪底庄。
3、豬寮仔
豬寮仔位於溪底庄西南方,為太平路貫穿其中分為南北,庄北人口較多,為一帶狀村落。該村主要為劉氏,屬梅芳里第12鄰,居民約40戶182人。
☆ 社區願景:
(一)硬體方面
1.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如排水系統、老舊宅院的更新再利用、道路平整、路樹栽種等等。
2.老人健康中心的設立。
3.孩童育樂廣場的設立。
(二)軟體方面
1.建立地方產業品牌。
2.提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3.讓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凝聚社區共識。
4.深耕與再造地方文化。
華崙社區里長 莊金茂
一、華崙社區沿革:
華崙社區發展協會於88年8月8日成立,首屆理事長莊典銂先生,第二任理事長邱世平先生,第三任理事長黃村敬先生及現任理事長王登科先生。自創會以來,承蒙彰化縣政府、彰化縣文化局、彰化縣環保局及鎮公所的積極輔導,建國科技大學楊旻森教授的熱心指導以及歷屆理事長的用心帶領,加上理監事、各班隊及社區居民積極配合下,順利推動社區文化再造計畫、社區生活環境改造計畫、環保示範社區計畫及目前正積極推動的六星計畫工作,成果可謂相當豐碩。民國90年榮獲環保署評選為全國十大環保模範社區及內政部評選社區公園再造單項績優獎,91年榮獲內政部評選為「台閩地區社區發展工作」績優社區。更可貴的是91年向文建會提出『社區創意心點子規劃案─營造南彰化社區心希望』,很榮幸通過評選,並獲得A級補助。92年獲環保署環保示範社區計畫補助。94~99年獲水土保持局農村新風貌計畫補助及農村再生規劃補助; 94、95、96年度社區巡守隊榮獲警政署評選為績優巡守隊;95、96、97、99連續三年獲文建會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及社區劇場補助;96、97年獲環保署清淨家華崙社區以華崙里整個行政區域組織成為一個社區,位於彰化縣二林鎮之東北角,隔舊濁水溪與溪湖鎮相望,社區全在舊濁水溪西畔,轄區內有甘薯寮、挖仔、崙仔腳、代馬、詹厝、港尾等六個庄頭,庄頭分散地緣遼闊,面積約有 5.5 平方公里,各庄頭發源年代不同姓氏不一,甘薯寮姓邱,崙仔腳姓莊,代馬姓蔡,詹厝姓周,港尾姓張居多,挖仔則較多姓氏。早期居民均以務農為生,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及各類蔬果,尤以韭菜花為最大經濟來源,鎮農會曾於本社區挖仔庄設置果菜市場,為本社區及臨近區域最大農作物集散中心,曾經風光一時,民國60年代以後臺灣社會型態轉變,同時主要幹道148線兩旁人口激增,如今整個社區約1167住戶,人口約4307人,由於工商起飛交通便捷,距溪湖鎮又近,果菜集散市場相形褪色沒落,雖然如此,居民80%仍以從事農業工作,可謂典型農村社區。
二、社區簡介:
華崙社區以華崙里整個行政區域組織成為一個社區,位於彰化縣二林鎮之東北角,隔舊濁水溪與溪湖鎮相望,社區全在舊濁水溪西畔,轄區內有甘薯寮、挖仔、崙仔腳、代馬、詹厝、港尾等六個庄頭,庄頭分散地緣遼闊,面積約有 5.5 平方公里,各庄頭發源年代不同姓氏不一,甘薯寮姓邱,崙仔腳姓莊,代馬姓蔡,詹厝姓周,港尾姓張居多,挖仔則較多姓氏。早期居民均以務農為生,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及各類蔬果,尤以韭菜花為最大經濟來源,鎮農會曾於本社區挖仔庄設置果菜市場,為本社區及臨近區域最大農作物集散中心,曾經風光一時,民國60年代以後臺灣社會型態轉變,同時主要幹道148線兩旁人口激增,如今整個社區約1167住戶,人口約4307人,由於工商起飛交通便捷,距溪湖鎮又近,果菜集散市場相形褪色沒落,雖然如此,居民80%仍以從事農業工作,可謂典型農村社區。
萬興社區理事長 鄭國英
萬興社區位於本鎮東北方,所轄涵蓋萬興里、振興里、永興里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全庄人口約1,108戶(5,512人),老人人口數有664人、低收入戶24戶、身心障礙者82人,因有二林、大城、芳苑、聯外交通要道二溪路(148)縣道穿插其間,東鄰挖仔緊鄰溪湖,故交通便利,由西而走、面臨台灣海峽是晚霞夕陽的好去處,庄內設有國中、國小、派出所、郵局、農會分部、農田水利站等機關團體,為本鎮東北區重要部落。
萬興社區地名的由來,在嘉慶17年(西元1813年)建置「二林上堡萬興庄」,光緒32年設「二林支廳二林上堡萬興庄」,日治時期因人口急速增加,於是分為北萬興、中萬興及南萬興;民國35年行政區改制區劃為三里,由當時擔任里長之陳和尚、陳福建、陳恭池共議除萬興外另取二個名字「永興」及「振興」,命名即定,三位里長為爭取延用舊名「萬興」而相持不下(因延用原名之里可免除里民更改戶籍、地契等各項證件之麻煩),終而決議以抽籤方式決定各里名稱,適巧陳福建所屬之北萬興抽中了自己提議的「振興」之名,中萬興陳和尚幸運抽中維持「萬興」原名;南萬興之陳恭池則抽中自己提議之「永興」為名,如此巧合一時傳為趣談,這就是萬興庄三里命名由來。因北,目前地方上原傳說該三里之名稱係三位保正各自單獨命名實為誤傳,實際上仍三人共同商定三個名字再以抽籤決定誰屬,只是恰巧各自抽中所提供之名稱而已。萬興地名源由為該聚落形成較晚、發展較慢,故稱「慢興」,「慢」與「萬」閩語同音,故稱萬興,此說較為合理,惟年代久遠已無可考證。
萬興地區為一典型農村型社區,多數居民世代務農,淳樸老實,早期農作物以種植白蘆筍及甘蔗為主,白蘆筍主要交由國內蘆筍汁大廠製作飲料,甘蔗則為台灣糖業公司種植、製作成糖在銷往國內、外市場;惟因時代變遷,傳統蘆筍飲料需市場需求,陸續遭琳瑯滿目的飲品取而代之,蘆筍榮景不再,農民除改種綠蘆筍外,大多改種植其他農作物。
振興里前里長洪定先生秉持農業精神及遠見,積極推廣胡蘿蔔產業,歷經數十年的努力,老里長毅然將一生所學傳承給兒子洪仲輝,這位新生代農民在老里長的教導下,開始研究及改良紅蘿蔔等農產品,並參加政府的各種行銷課程及教育訓練,仲輝在彰化縣政府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之下,成立「萬興合作農場」,從栽培、管理至採收、洗滌、篩選、分類、行銷、供給、消費、利用等業務,創造出優質紅蘿蔔農產品。並延攬有志青年回鄉研究及投入農業(如紅蘿蔔、蘆筍、菜心、西洋芹菜、萵苣等農作物),這些農作物在年輕人積極及細心的栽培下,有了明顯的進步,亦在市場行銷開啟新的口碑,讓消費者認同,也讓年輕人的辛苦有了肯定,間接在貿易商打出名號,把紅蘿蔔行銷到世界各國(如日本、新加坡、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紅蘿蔔在國際間受到肯定。也在政府推廣及輔導下於101年3月份產出紅蘿蔔的第一張身分證「產銷履歷」,實踐紅蘿蔔有機栽培產業,朝向對自然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來維護這片美麗的土地,這群為社區農業默默耕耘的踏實農夫,是我們社區農業的未來之星。
萬興社區發展協會目前有5個隊部:守望相助隊、環保志工隊、關懷志工隊、長壽俱樂部及媽媽班隊,透過社區協會凝聚里民向心力,讓社區治安更安心、環境更綠化及美觀,繼而讓年長者受到適當關懷及照顧,進而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創造富麗、和諧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