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來展望
  |
|
引言在台灣農業史上,二林鎮佔有獨特而重要的位置,雖是偏僻的鄉鎮,卻是農民運動萌發的綠洲。我常說:「風頭水尾的農人,生存就在與天爭、與地搏!」不認輸的性格,造就出與地貧不相等的富庶經濟,使二林向來是台灣小農型態中罕見的大宗、高經濟農產地區。台灣加入WTO後,農業走到十字路口,但除了農業前途的挑戰外,我也致力於台灣農運溯源工程,如發動民間募款,闢設二林農運步道,重現西元1925年蔗農事件、80
年代葡農運動到 520 農民大遊行等農運大事記,希望透過歷史腳印讓後人了解台灣農民的辛酸與精神。
葡萄契作台灣酒香美名推廣大宗、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一直是農會經營最高宗旨,從製糖的甘蔗、銷日的蘆筍、松茸到菸酒專賣制度的葡萄契作,都為這塊濁水溪沖積扇創造出億萬財富。尤其是葡萄契作,在即盛時期更為我們贏得「台灣酒香」的美名;然而隨著外貿壓力進逼,以及公賣局考量收購成本高,葡萄契作歷經葡農抗爭依舊無力回天。終止收購葡萄後,二林栽種釀酒葡萄面積急遽減少,但傳統不忘鼓動人們持續前進,如今二林再從民間酒莊出發,200公頃的釀酒葡萄栽種面積擁有20多家酒莊,是全台合法民間酒莊密度最高的地區。
打拼外銷,尋找農業出路外銷是台灣農業的出路,島內胃納量有限,消化不了現有的農產品產量,外銷出口是唯一能帶來農業春天的方法,故我們從生產到運銷,協助農民們打造優質農業環境,放棄短期的策略操作,「替農民找出路,替農村找活路,替農業找通路」,唯有三農一體,台灣農業才能再見春天。
|
|
|
|
|
|